摘要: 1943,楷體字機(jī)蓋,200[P]重慶?! 〉?次加蓋用6號(hào)宋體鉛字排版,加蓋紅或黑色橫行「限新省貼用」5字;第2次加蓋格式仍同,惟改用特制的字模澆制鋅版加蓋。2次加蓋字體各有特征,分述如下:?! ?、「新」字第11筆長撇較長,超過第9筆1點(diǎn)。
1943(民國32年),楷體字機(jī)蓋,200(20*10)[P]重慶。
第1次加蓋用6號(hào)宋體鉛字排版,加蓋紅或黑色橫行「限新省貼用」5字;第2次加蓋格式仍同,惟改用特制的字模澆制鋅版加蓋。2次加蓋字體各有特征,分述如下:
第1次加蓋(12枚,圖1~ 圖 12):
1、加蓋5字筆劃有粗細(xì),棱角可見。
2、「新」字第11筆長撇較長,超過第9筆1點(diǎn)。
3、「貼」字第6、7 2筆與「目」部最后1劃微連,且多偏右。
4、「用」字第1筆較長。
第2次加蓋 (3枚,圖13~ 圖 15) :
1、5字筆劃粗細(xì)一律,不起稜。
2、「新」字第11筆長撇稍短,不超過第9筆1點(diǎn)。
3、「貼」字「貝」旁第6、7 2筆與目部連成1體,且居中。
4、「用」字第1筆短而直。
第1次加蓋亦有分為2種字型者,實(shí)則活字版全張200枚,字模多不盡相同。
2角5分、4角、5角僅有土紙;1角、2角、3角、1元紅、1元綠2種紙均有;1元5角、2元、3元和5元及第2次3種僅有道林紙。
1924~1936,楷體字機(jī)蓋,圓字票50,分字票為200,[P]北京財(cái)政部印刷局。灰色4分、10圓、20圓票系薄紙;橄綠4分、棕色6分為厚紙,其余均兼有厚紙及薄紙。其發(fā)行日期除橄綠4分為民國15年發(fā)行及棕色6分為25年12月發(fā)行外,其余均為民國13年發(fā)行。
(一)北平加蓋,12枚?! ?938,楷體字機(jī)蓋,200。
1940.12.3起,楷體字機(jī)蓋,200?! ∮缮虾9?yīng)處交商以楷字加蓋黑色「限新省貼用」5字﹐橫行蓋于國徽與先烈像之間。
(一)倫敦加蓋,七枚。 (二)上海加蓋,一枚。 1938,楷體字機(jī)蓋,200。
(一)倫敦加蓋,七枚。 1932年,楷體字機(jī)蓋,分字票200,圓字票50。 1、「新」字地「斤」旁第2筆較短?! ?、「貼」字第5筆1小橫不出頭?! ?、「貼」字貝部最后1點(diǎn)與其上端之「目」字分離。 3、全部字體較大。
1916,楷體字機(jī)蓋,圓數(shù)票(后五枚)50,前17枚為200,[P]北京財(cái)政部印刷局?! ∮韶?cái)政部印刷局以楷字澆版,加蓋「限新省貼用」5字,圓數(shù)票紅色,余均黑色,直行蓋于票面中央,長約15.5公厘。「限」字移正,通稱「新省直頭」。
新普13 中信版孫中山像“限新省貼用”改值郵票
1944年8月1日起新省郵資統(tǒng)一,為便于貼寄印刷品,新疆郵政管理局鐫制「改作1角2分」、「改作2角4分」銅戳2枚,加蓋于中信版「限新省貼用」1角及2角5分土紙票上,均用黑色油墨逐枚以手工加蓋。另,12分有變體票為國產(chǎn)道林紙票。